国际化战略也许是海澜之家突破发展瓶颈的解药,但出海之路也绝非坦途
近日,一则“海澜之家被MSCI中国指数剔除”的消息引起了各界对这一“国内男装第一股”服饰企业的关注。
MSCI指数是全球投资经理的重要参考基准。一家公司被纳入MSCI中国指数,通常意味着它将吸引大量国际资金的关注和配置;反之,被剔除则可能影响其市场流动性与资本关注度。
“男人的衣柜”“一年逛两次海澜之家”……曾经靠洗脑式广告语迅速打开知名度的海澜之家,却总被年轻消费者吐槽“爹味十足”。
如今,业绩增长乏力、主品牌盈利连续收窄、转型受阻等问题令企业承压。
筹划港股上市、加快海外业务发展、布局女装及婴童品牌……海澜之家能否如愿找到转型“解药”?
要做“男人的衣柜”却成“爸爸的衣柜”
2002年,周建平创立“海澜之家”品牌,首创“量贩式自选男装”模式,颠覆了传统男装的销售,也以一句“男人的衣柜”的广告语,让品牌家喻户晓。
可如今看来,年轻消费者对“男人的衣柜”这个定位并不买账。比起众多快时尚品牌、运动品牌、小众潮牌等,海澜之家不会是年轻男性在穿衣方面的首选,他们更愿意称之为“爸爸的衣柜”。
在某社交平台上,风格偏保守、缺乏设计感、款式单调的海澜之家,难以契合年轻人的审美,而被网友们称为“只有在父亲节送礼时才想起它”。
在郑州市一家海澜之家门店,风格偏商务休闲,卫衣衬衫类在200-300元之间,冲锋衣在千元左右,羽绒服则更贵一些,且为全国统一价。
店内客流稍显冷清,偶有40岁以上顾客光顾。店员直言,“顾客以中年人为主,年轻顾客多为给长辈挑选礼物。”
其实,海澜之家不是没有尝试过年轻化转型。2017年起,当创始人周建平将权力大棒逐渐交给周立宸后,这位年轻创二代就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在营销方面,更换新的团队。5年狂砸25亿邀请曹骏、曾舜晞、陈哲远等新生代明星代言,试图摆脱“爹系”标签。并通过赞助以年轻人为主要受众的综艺、游戏赛事等来实现多渠道曝光,力求打破消费者固化印象。
在品牌层面上,海澜之家推出更多时尚子品牌。如专为18-35岁都市新青年推出的“黑鲸”、高端女装品牌“OVV”、针对中产的男装品牌AEX、对标无印良品的家居品牌“海澜优选”,同时还出资入股快时尚女装品牌UR、婴幼儿品牌英氏婴童等。
然而,转型收效甚微。据前不久海澜之家披露的2025年三季报,公司整体营收155.99亿元,同比微增2.23%。其基本盘仍由海澜之家系列牢牢把控,该系列实现营收108.49亿元,同比下滑3.99%,这是其主营品牌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连续多个财报期出现下滑。
新品牌尚未显现新增长曲线。其中,被寄予厚望的潮牌品牌“黑鲸”天猫旗舰店月销量最高的产品付款人数也只有20人左右,即便是“双11”期间也未带来销量冲高。
“海澜之家还是没有准确把握住年轻人真正喜欢什么,不是说只要贴上大火的明星就能讨好年轻人。他们更看重的是设计感、性价比以及品牌理念引发的情感共鸣。”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副会长、资深服装人李光辉表示,广州的企业目前在国内潮流服饰方面做的较好,海澜之家的设计团队可向广州倾斜,在版型优化、风格时尚方面做出调整。
终端动销不畅库存高企
服装产品普遍具有季节性强、款式迭代速度快等属性。但海澜之家终端动销不畅,也让其面临着库存高企的压力。
从2020年起,海澜之家的存货就连年上涨,到2024年突破百亿元至119.87亿元。而来到2025年,仅上半年就有102.55亿元的存货,同比增长7.35%,占净资产比例57.83%,不仅导致现金流承压严重,还进一步堆高了运营成本。
存货增加的同时,其周转天数增长也不容小觑。据了解,海澜之家库存周转天数为323天,远高于快时尚品牌80-100天水平。这意味着其平均需要近一年时间才能完成一次存货周转,销售效率大幅下降,侧面也反映出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正在下降。
衣服难卖,加盟商也纷纷选择离场。为保持规模增长,公司不得不开始增加直营比重。据海澜之家2025年三季报,其加盟店数量由年初的4365家减少至4101家,直营店由年初的1468家增至1583家。
有业内人士指出,虽然直营店扩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品牌形象和市场控制力,但也带来了较高的运营成本,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店铺装修、人员招聘、租金支付等方面。当前,海澜之家的直营店运营成本远远高于营收增速,这意味着其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
筹划港股上市,欲靠出海打破瓶颈
2014年,海澜之家冲击深交所IPO失败后,通过“借壳”关联公司凯诺科技挂牌上交所,成为“A股男装第一股”。当年海澜之家营收、净利同比增速均超70%,但这一高增长没有维持多久,2016年其营利增速已降至个位数。
国内市场业绩增长乏力,海澜之家将目光投向了海外。 2017年,海澜之家开启全球化战略,并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开设了第一家海外门店。此后,其海外门店迅速扩展至东南亚多个国家,截至2025年上半年,海外门店已达到111家。 尽管出海较早,但海澜之家的国际化战略仍处于初期阶段,近年来,其海外市场收入占比一直没能超过2%,对于营收的贡献微乎其微。
为加速国际化布局,海澜之家在今年9月宣布将赴香港上市,称此举意在“深化公司全球化战略布局,加快海外业务发展,提升公司国际化品牌形象,同时打造多元化资本运作平台,进一步增强公司资本实力,助力公司高质量发展。”
海澜之家澳大利亚悉尼首店
此番海外布局,海澜之家看起来充满“做世界男人的衣柜”的豪情壮志。在深耕东南亚的同时,将积极调研新市场、探索新渠道,扩大海外市场版图。并从今年下半年有序推动中亚、中东、非洲市场的布局,在悉尼开出澳大利亚首店。
对于当前赴港IPO以及海外门店扩张的具体进度,记者向海澜之家发出采访函,截至目前未得到回复。
不过,外界也有声音认为,此次海澜之家赴港IPO,更像一个在“深化全球化布局”包装之下的缓兵之计,业绩长期萎靡的背后是品牌调性的模糊老化。国际化战略也许是海澜之家突破发展瓶颈的解药,但出海之路也绝非坦途。
“企业‘出海’需要完善的供应链体系,这无疑会增加运营成本,港股上市可以拓宽融资渠道、获得更多资金支持。但后续发展还需要看其能否在海外打开知名度,在产品设计上是否能贴合不同国家消费者的喜好,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李光辉说。(记者 王艺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无意中侵犯了著作权人的著作权,您可与本网联系,本网站将积极采取删除、屏蔽等处理。
手机号未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