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被问及香港发展科技创新的优势所在,回答总离不开“综合化服务”
香港是连接中国内地同世界各地的重要桥梁与窗口。香港正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发挥“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显著优势,深化同内地交流合作,持续提升国际视野,助力我国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世界发展注入更多“香港动力”。
做好内地企业“出海第一站”
在内地取得市场和行业认可后,来也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来也科技”)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汪冠春带领来也科技来到香港,希望利用这里的国际化优势加速出海。他和团队选择借助Cyberport(数码港)为自身赋能,在AI算力、人才引进、出海服务、融资上市等方面寻求支持。
据悉,数码港坐落于香港岛南区,定位为“香港数码科技枢纽”及“人工智能加速器”。走进数码港,学术科研氛围浓郁,简洁高效的办公节奏激发着创新与活力。更重要的是,数码港拥有并运行着香港目前规模最大的人工智能超算中心,算力总容量在2025年达到3000PFLOPS,为来也科技等一众人工智能公司提供了坚实的算力支撑。
推动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是香港特区政府的施政方向之一。按照规划,香港特区政府已预留10亿港元,于2026年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发院”,并将提供先进算力设施,推动数据及人工智能相关产业发展。
作为由香港特区政府全资持有的科创园区,数码港自然担负起打造香港人工智能生态系统的使命,除提供算力基础设施外,还通过设立数码港人工智能实验室,集结生态圈内伙伴企业的研发实力,推动不同行业及场景的创新技术转化落地和智能化升级。
事实上,在“推动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目标下,像数码港这样“硬科技”含量十足的园区正相继涌现,毗邻深圳的香港科技园(HKSTP)是其中的又一个代表。科研资源是香港科技园的优势所在,这里坐拥面积达400万平方英尺的研发办公室,相当于70个足球场大小,为园区内的企业提供先进实验室、智能生产线,包括异构系统整合实验室、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药物安全测试中心、生物医学技术支持中心(BSC)等顶尖研发设备和设施,让园区内的企业以更低成本开展科学研究,加速成果落地转化。
香港科技园公司署理首席企业发展总监柯志成对《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表示,现阶段进驻香港科技园的内地企业占比在20%左右,它们看重香港国际化属性,一方面能吸引到更多国际性人才,另一方面亦有利于布局走向海外、扩大市场。“香港的优势不止于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配套资源也颇具吸引力,比如教育,一些内地企业会将海外人才中心设在香港,对于一些举家来港的国际性人才来说,香港的语言环境、国际化教育资源都比较加分。反过来看,香港也是大部分内地企业出海首选的第一站”。
“综合化服务”为出海保驾护航
当被问及香港发展科技创新的优势所在,无论是香港特区政府还是各类创业创新主体,回答总离不开“综合化服务”。
正如来也科技的国际化之旅,数码港所提供的支持不只是算力硬件,还包括全方位的各类服务。汪冠春表示,数码港很大程度上帮助来也科技在国内的港澳台地区、国际的东南亚甚至中东区域拓展业务。“进驻数码港之后,首先受益于数码港的整个生态。之前我们可能只服务少数的香港企业,比如说像周大福这种零售客户,进驻后我们有更多机会接触到香港的政府客户和金融客户。在过去的一年多里,我们与香港警署、香港金融管理局、香港图书馆都产生了很多业务合作。另外,我们也参加了数码港举办的一些金融科技主题活动,开始向渣打银行等金融企业进行业务拓展。”汪冠春认为,如果没有数码港,来也科技作为初来乍到的新品牌,很难在没有得到市场充分认可的前提下获得金融和政府客户的青睐。
科创园区的生态效应同样体现在出海层面。随着越来越多软件公司有“走出去”的规划,数码港也发挥平台作用,集中向海外客户推介这些企业,从而形成最佳局面——从底层模型到上层应用,软件公司组成的“集团军”增强了海外客户的接受度,出海效果胜于过往的单兵作战。
这也是数码港等园区的发力重点。数码港人工智能及数据科学总监严涤宇表示,对于有“出海”考虑的中小型公司来说,“抱团”比自己“出海”的成功率要大很多。一段时间以来,数码港重视举办国际化活动,帮助进驻企业加速向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以及中东市场拓展。“比如今年5月,我们和香港投资推广署一起参加了迪拜的金融科技峰会,10多家园区内的金融科技企业一同参展。”严涤宇介绍,除参展外,企业也可以参加数码港安排的闭门会议,与商会、自贸区监管部门、头部金融机构等沟通交流,在当地政府的背书下,获得更多的信息,有效赋能“出海”。
经过积极推动,数据显示,已有超过30家数码港企业成功在中东拓展业务,涵盖金融科技、智慧城市等多个领域。按照规划,数码港未来还将持续发挥促进中东与亚洲交流的桥梁角色,拓展与中东、东盟及“全球南方”新兴市场的创新科技合作网络,巩固香港作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地位。
打造更为优质的融资环境
随着香港新股融资的蓬勃发展,科技型企业瞄准这一优势,为自身长远发展打实基础。德勤中国资本市场服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根据港交所正在处理超过230宗的上市申请和超过5宗超大型规模融资,预计今年全年香港将有超过80只新股上市融资2500亿至2800亿港元。除了以A+H的新股为主导外,医疗及医药公司、特专科技公司和消费板块的公司上市亦成为市场亮点。
德勤中国资本市场服务部华北区上市业务合伙人杨红梅指出,更多海外资金寻求布局亚洲高成长投资目标,涵盖内地与香港市场。这为今年四季度香港多宗超大型新股发行提供了充裕的市场资金、流动性支撑及更理想的估值环境。
考虑到香港新股市场相对繁荣,“未来一到两年内完成IPO”是来也科技的计划之一,其将向数码港寻求专业服务机构在法律、财务、投融资等方面的建议和服务。
2023年3月,港交所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证券上市规则》中新增第18C章节,用于支持尚未盈利或未达主板收益要求的特专科技公司在香港上市。2024年9月份,港交所又根据资本市场环境下调了第18C章上市的最低市值要求,其中,已商业化公司由60亿港元降至40亿港元,未商业化公司由100亿港元降至80亿港元,较大幅度降低了特专科技公司以港股18C规则上市的门槛。2025年5月份,港交所继续优化特专科技公司上市规则,推出针对特专科技公司和生物科技公司的专属上市支持机制——“科企专线”,旨在通过制度创新和服务优化,吸引更多科技企业赴港上市。
除了资本市场之外,科创园区基金、全球投资者、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同样是科技型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各方资金共同为如火如荼的科技创新注入动力。以数码港为例,在积极促成创投融资的努力下,目前,数码港企业累计融资已超过460亿港元。(记者 胡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无意中侵犯了著作权人的著作权,您可与本网联系,本网站将积极采取删除、屏蔽等处理。
手机号未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