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客户端

中品天下

中国国家品牌网官方公众号

中国国家品牌网是我国品牌领域权威信息发布平台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钢笔正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在国网南通供电公司员工周新民的口袋里,有一支钢笔却与他形影不离。它看上去十分陈旧,却没有任何破损,看得出主人对它十分珍爱。原来,它记载了两个“全国第一”工程的诞生过程—— 

永不褪色的英雄钢笔 

2018年8月21日,长江北岸南通段钢环洞门前,随着两米厚的冻土层轰然崩塌,全球施工孔径最大、工作压力最高“卓越号”泥水盾构机破土而出,前置刀盘低吼着、旋转着缓慢向前掘进。至此,苏通GIL综合管廊全线贯通,“万里长江第一廊”终于建成。

此时,国网南通供电公司员工周新民难掩内心的兴奋:“做到了,我们真的做到了。”他摸了摸胸前口袋里的那支“英雄”牌钢笔,思绪一下子回到了30年前。

“蛟龙”首次过长江

那是1987年的冬天,徐浩良参加江苏南通至上海崇明110千伏跨江电缆的敷设。刚工作不久的周新民跟着师傅徐浩良一同参加了这项工程。那年,徐浩良为了工作,戒了一个月的香烟,才买下了这支“英雄”牌钢笔,陪着徐浩良完成了110千伏跨江电缆的敷设。

这是一根有碗口那么粗的电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一条电缆过江敷设,无疑是一个奇迹。“每米差不多有百斤重,怎么过江啊?如果沉到江底,怎么拉也拉不上来的。”攻关会上,大家一筹莫展。当时没有现在这么多的机械设备,也没有多少先进的技术,很多在现在看似简单的事对当时的电力人来说,却是大难题。

一番头脑风暴以后,最终大家讨论出了个法子——用汽车轮胎做“浮桥”,让电缆从“桥”上过江。徐浩良掏出钢笔,在纸上画出草图,大家按照这张图纸,手脚麻利地扎轮胎,随后又撑着船慢慢把“桥”放到江面上,电缆过江这一难题解决了。

可是,新的问题又来了。电缆过江后怎么拉上来?徐浩良略作思考,掏出钢笔在纸上又唰唰地就画了起来:“把木桩从中间向两边各磨出一个斜面,再装个滑轮,就可以把电缆轻松拉上来了。”在大家的一番努力下,总算把徐浩良设计的“土”装置给做成了,110千伏过江电缆终于圆满敷设完成。当时在场的日本技术员竖起大拇指说:“中国人真聪明、真伟大!” 

2018年8月21日 全球首条特高压穿越长江综合电气管廊全线贯通.png

两次见证天堑变通途

后来,徐浩良要退休了。退休那天,他来到周新民面前,郑重地把这支“英雄”牌钢笔赠予了徒弟周新民。他说,这支笔跟着我多年了,和他一起见证了电网建设的很多瞬间,很有意义,以后你把它带在身边,让它继续发挥作用吧!周新民接过这支笔,仔细摸了摸有些褪色的笔身,他想,师父虽然退休了,但是师父把这支笔送给我,是让我接好他的班,给咱电力人争光啊。他对徐浩良说,师父,您放心吧!我一定把它用好,做出成绩!

从此,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披星戴月,这支笔始终跟在周新民身边,一直到他参与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

说起这支钢笔,它还有过两次“戏水”的经历。

第一次,是在110千伏过江电缆敷设到离对岸不足40米的时候,江面上突然刮起了强风,“浮桥”瞬间被吹断,胶胎一只只飘走了。眼看电缆要沉了,徐浩良和工人们不顾一切,跳下水去,有的捞轮胎,有的用手扶住电缆。1月份的江水冰冷刺骨,大家在水里泡了好长时间,上岸后嘴唇都发紫了。徐浩良脱去湿透的外衣,发现这支钢笔进水了,忙拧开笔盖,在纸上试了试,发现它居然没坏。

电力施工人员用胶胎搭建的浮桥敷设电缆.png

后来,这支钢笔就被视作护身符一般一直带在徐浩良的身上,直到退休赠予周新民。2016年,周新民参加GIL管廊工程建设,同事们都在使用电脑,只有周新民一直用着这支钢笔。它为周新民计算过数据,绘画过图纸,记录过指标,把管廊贯通过程中的许许多多的技术和参数,写在了工程建设的过程里。

第二次是在苏通GIL管廊工程中。当时正值盛夏,工地上最高温近40℃,在江北工区坑道上方铁塔进行架线的时候,突然间乌云密布,瓢泼大雨倾盆而下。大雨浸湿了现场作业人员的衣裳,周新民口袋里的钢笔跟大家一样也“泡”到了雨水里,幸运的是,这支钢笔依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并没有被雨水泡坏。春节前夕,周新民习惯性的拿起它,在值班表上毫不犹豫地写下了“自愿加班”四个字,把回家过年的机会让给了别人。自苏通GIL管廊工程项目部成立以来,这已经是连续第三个春节,和这支钢笔一起在项目部度过。

万里长江“第一廊”

30年前,电力人凭的是智慧和不服输精神,完成了电力史上首个“全国第一”。而30年后,中国电力实现了从追赶到超越,完成了另一个世纪工程——苏通GIL综合管廊。

作为国家电网先进技术的代表和创新产品的象征,苏通GIL工程是世界上首次采用特高压输电管廊,是目前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超长距离GIL创新工程,全长5468.5米,盾构直径12.07米,它也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廊”。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平时偌大空旷的隧道内只有寥寥二三十人在施工作业。全自动化、智能化的大盾构机在技术人员的监控下,以每天20米的速度平稳精准地向前掘进。置换出来的泥沙渣土通过高压管泵系统输送注入到江边的驳船上,对环境没有半点影响。

“管廊建设与以前大工程施工人山人海的情景完全不同,以前缺乏技术,靠的是人;现在技术领先,靠的是先进设备。”周新民说,围绕特高压工程,国家电网公司先后完成了310项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了特高压输电的关键核心技术。

电力施工人员在接应跨江电缆,准备穿越江堤.png

能亲历“万里长江第一廊”工程,周新民颇感自豪。他说:“苏通GIL综合管廊之所以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廊’,因为它是长江上首条包含了电力、通信、有线电视等管线的综合管廊。”周新民胸前的那支“英雄”牌钢笔一同见证了这“万里长江第一廊”的诞生。

时代并未褪去这支钢笔的颜色,反而被岁月打磨得越发锃亮,并赋予了它新的意义,它和电力英雄们的精神一样,都永不褪色,继续传承。相信,在未来的电网建设进程中,“英雄”钢笔的故事,还会继续;而由它书写的电力人勇往直前的精神,也将永远传承下去。


© 2017-2020 中国国家品牌网 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004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