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生物”)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19年。当年,我国最早的生物制品研究生产机构——北洋政府中央防疫处成立,这是中国生物所属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按照六大行政区规划设置了隶属于卫生部的北京、长春、成都、兰州、上海、武汉六个生物制品研究所,从事生物制品研究和生产。
1989年,卫生部组建成立中国生物制品总公司,对上述六个研究所实施统一管理。2003年8月,中国生物制品总公司更名为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
200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与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实施联合重组。根据新国药集团发展战略,2010年5月,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决定实施内部整合,重新组建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2011年10月,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更名为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辖北京、长春、成都、兰州、上海、武汉六个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微谷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北京中生国健医药有限责任公司、吉林博德医学免疫制品有限公司和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75亿元。
中国生物的发展史代表了中国生物制品发展史,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先后研制生产了中国最早的天花、霍乱、伤寒、狂犬病疫苗及白喉抗毒素等制品,分离出中国第一株青霉素菌种。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生物始终坚持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的有机统一,践行为国家防疫事业服务的崇高使命,承担着预防、控制、消灭传染病用生物制品的研制、生产、供应任务,为中国消灭天花,消除脊髓灰质炎本土病例,控制麻疹、白喉、百日咳、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肝炎流行等传染病的流行做出了重大贡献,累计减少各类传染病发病3亿多人次,直接减少死亡400多万人。同时,还承担了国家中央医药储备任务,在抗击“非典”、应对“甲流” 、抗震救灾等国家重大传染病、流行病应急防控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经过近百年的积淀,中国生物已经发展成为集科研开发、生产经营于一体,我国生物制品品种最多、血浆投浆量最大的大型生物医药企业。其拥有强大的产业化能力,在六大主要城市建有生产基地,拥有70余条符合GMP标准的生产线,可生产各类预防、治疗、诊断用生物医药产品200余种,其中国家一、二类新药24种。在我国可以生产的41个疫苗品种中,中国生物可生产35种,年产量超过7亿剂次。此外,还可生产血液制品10余种。2013年10月9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属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通过了WHO疫苗预认证。这是中国通过WHO预认证的首个疫苗产品,也是全球首个通过WHO预认证的乙脑疫苗。这成为中国疫苗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疫苗拿到了一张进入国际市场的入场券。
中国生物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为引擎,拥有一批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生物技术专家团队,有药典委员13名,国家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免疫规划专家咨询委员成员3名。中国生物还是国家第一批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单位,拥有1个博士点、5个硕士点、5个博士后工作站,1989年到2012年累计培养硕士研究生732人,博士研究生39人。承担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等多个国家重点项目,十余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多项成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其中,26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180余项获省部级奖励。2008年,中国生物被国家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
一支“中国生物制品国家队”,凝聚了中国优秀的生物制品行业精英人才。近一个世纪以来为中国人民与传染疾病抗争做出巨大贡献的专业团队,再一次承载了新时代赋予的更为艰巨而神圣的历史使命,那就是:打造中央企业医药健康产业平台,打造中国生物制药领军企业,更有力地担当起中国疫苗及其他生物制品研发与生产“国家队”的重任,为13亿人口的生命与健康建立起属于我们自己的坚实防火墙,要为中国疫苗乃至生物医药产业在全球竞争中赢得举足轻重席位发挥中坚力量。
每当重大传染病迅速传播之时,如非典的肆虐,甲流的突袭,无论是政府还是民众,都对新疫苗的诞生寄予厚望。这一刻,疫苗会再次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然而,作为人类减少甚至灭绝传染病的重要武器,疫苗研发以及生产在常态下同样重要,同样不可替代,同样需要关注。
满足80%以上国家实施免疫规划的战略需要,已不仅仅是中生担当的唯一使命;让更多的疾病远离人类、让更多的生命享有健康,是中生人矢志不渝的追求。
2009年9月2日,在甲型H1N1毒株分离出的87天后,当WHO面向全世界郑重宣布:全球第一支甲型H1N1流感疫苗在中国诞生的时刻,中生人为之欣慰。这是一份属于全中国疫苗人的自豪。正因如此,面对携技术及资金优势的国际领先企业,我们没有妄自菲薄的理由。中生人需要的是信心,需要脚踏实地,潜心研究,做出每一步实实在在的努力。
面对市场竞争中“利润最大化”的不二法则,中国生物必须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将“责任最大化”作为核心理念,来履行我们作为“国家队”至高无上的社会责任。唯有如此,才能让政府多一份从容,让民众多一份安心。
对于生物医药研发企业,技术创新是核心竞争力,是灵魂。而技术进步的核心,是人才以及让人才充分施展的舞台。中国生物集聚了中国生物制品界的优秀人才,这是中生的骄傲,更是中生的财富。中国生物这样一个巨型舞台,让每一位生物技术精英尽情挥洒。
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当中国生物超越自我实现更大更强战略目标之时,每一位中生人都可以自豪地说:我们不辱使命,我们无愧于“中国生物制品国家队”这一神圣称号!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生物承担着预防、控制、消灭传染病用生物制品的研制、生产、供应任务,为中国消灭天花, 消除脊髓灰质炎本土病例,控制麻疹、白喉、百日咳、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髓膜炎、乙型肝炎等传染病流行,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生物还在抗击“非典”、抗震救灾和应对全球蔓延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行动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生物为免疫规划服务30年
减少发病:
●平均每年减少脊灰、麻疹、白喉、百日咳四种疾病424.2万例
●累计减少四种疾病发病1.18亿例
●累计减少两脑(流脑和乙脑)发病接近800万例
减少死亡:
●平均每年减少四种疾病引起的死亡6万余例
●累计减少四种疾病引起死亡140余万例
●累计减少两脑引起死亡66万余例
乙肝控制成效显著
●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抗携带率降至0.96%,达到了控制目标
●1992年以来儿童感染乙肝人数减少了近8000万,儿童乙肝表抗携带者减少了1900万人
●人群乙肝表抗携带率从9.75%下降到7.18%,下降了2.57个百分点
2010年麻疹强化免疫,中生担当全部疫苗供应重任。
为了向WHO履行2012年消除麻疹的郑重承诺,在2010年9月11-20日的10天时间里,中国政府为中国近1亿儿童集中接种麻疹疫苗。中国生物承担了此次强化免疫行动的全部疫苗供应任务,共提供疫苗13010万人份,从而使国产疫苗经受了近1亿人次同时接种的严峻考验,向国家和人民上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手机号未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