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客户端

中品天下

中国国家品牌网官方公众号

中国国家品牌网是我国品牌领域权威信息发布平台

一汽红旗“牵手”华为,“华系车”重塑汽车行业新格局

一汽红旗“牵手”华为,“华系车”重塑汽车行业新格局

2025-09-02 15:42:55   来源:中国国家品牌网
责编  /  君君
摘要:

近日,中国汽车行业迎来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合作——一汽红旗与华为正式宣布达成深度战略协议。

近日,中国汽车行业迎来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合作——一汽红旗与华为正式宣布达成深度战略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于2026年推出搭载华为全栈智能解决方案的旗舰车型,涵盖乾崑智驾、鸿蒙座舱、乾崑车控及车云服务等核心技术。

这一合作不仅标志着红旗品牌在智能化转型中迈出关键一步,更预示着华为与国内八大国有车企的全面合作网络正式成型。

红旗的困境与智能化转型的必然选择

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共和国长子”,红旗品牌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使命与品牌情怀。然而,随着新能源与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红旗的转型之路却充满挑战。

从销量结构来看,当前的红旗明显存在高端化与大众化的矛盾。数据显示,2025年1 - 3月,红旗品牌累计销量突破10.91万辆,同比增长11.8%,其中新能源车型同比增长43.8%。但主力车型仍为售价15万 - 25万元的H5、HS5等中低端车型,而百万级旗舰车型国雅、国耀的销量占比不足5%。这种“金字塔式”销量结构,既难以支撑品牌高端化形象,也限制了利润空间。

新能源转型方面,红旗也明显滞后,技术积累与市场表现脱节。尽管红旗在2024年发布了天工纯电平台,但旗下车型市场表现惨淡。以E - HS9为例,这款定位豪华纯电SUV的旗舰车型,2025年7月销量仅3辆,近半年总销量不足250辆。相比之下,同为高端品牌的蔚来ES8同期月销稳定在2000辆以上。

此外,品牌溢价也受到网约车市场的制约。红旗E - QM5作为主力新能源车型,2025年7月销量达6775辆,但其中约80%流向网约车市场。这种过度依赖B端渠道的模式虽能快速提升销量,却严重稀释了品牌的高端属性。

正如行业分析师所言:“如果红旗去掉品牌光环,其市场表现可能与广汽埃安相差无几。”面对上述挑战,红旗亟需通过智能化转型实现“破局”。而华为的全栈解决方案,恰好为其提供了“弯道超车”的契机。

八大国有车企“投华”后的行业格局重塑

随着红旗的加入,国内八大国有车企(一汽、东风、长安、上汽、广汽、北汽、奇瑞、江淮)已全部与华为达成合作。这一趋势背后,是传统车企在智能化浪潮下的集体觉醒。

曾经,车企对与华为合作的态度截然不同。2021年,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曾提出“灵魂论”,明确拒绝与华为合作,担心丧失数据主导权。然而,随着华为技术实力的验证与市场认可度的提升,上汽最终于2025年与华为联合推出鸿蒙智行品牌“尚界”,首款车型尚界H5以16.98万元的预售价杀入主流市场,创下鸿蒙智行价格新低。

广汽的转变同样具有代表性。2023年,广汽集团曾以11:0的投票结果拒绝华为HI模式,但2025年却成立高端品牌“华望”,采用HI模式与华为合作。这场回心转意戏码的背后,是新能源市场马太效应的加剧——2025年上半年,华为系车型(问界、智界、享界等)累计销量突破80万辆,占据高端新能源市场35%的份额。

尽管目前八大车企均选择与华为合作,但合作模式却各有侧重。HI模式阵营包括长安阿维塔、北汽极狐、东风岚图、广汽华望、一汽红旗,这些车企希望借助华为技术提升产品力,同时保持品牌与渠道的独立性。智选车阵营则有赛力斯问界、奇瑞智界、北汽享界、江淮尊界、上汽尚界,这些车企更倾向于与华为深度绑定,借助华为的渠道与品牌溢价快速占领市场。而两种模式的竞争,本质上是车企对“技术主导权”与“市场效率”的权衡。

值得注意的是,华为与八大车企的合作,正在催生一个全新的产业生态——“华系车”。这一生态不仅涵盖技术共享,更延伸至供应链整合、用户运营及出海战略。据专家预测,到2026年,“华系车”将占据中国新能源市场60%以上的份额,并在全球高端新能源市场与特斯拉形成分庭抗礼之势。

华为与车企“长跑”的考验

尽管华为与八大车企的合作前景广阔,但挑战依然存在。

技术迭代压力首当其冲。当前智能驾驶领域竞争激烈,特斯拉FSD、小鹏XNGP等对手均在加速迭代。华为需持续投入研发,确保ADS系统在算力、算法及数据闭环上的优势。

利益分配矛盾也是一大难题。在智选车模式下,华为深度参与产品定义与销售,车企的利润空间被压缩。以问界M9为例,华为收取的智驾系统授权费、销售渠道分成费合计占整车售价的15%,高于传统Tier1供应商的5% - 8%。该如何平衡技术赋能与车企利益,是华为需要解决的长期课题。

品牌差异化困境同样不容忽视。随着更多车企采用华为解决方案,产品同质化风险上升。例如,问界M9与智界S7在智驾、座舱功能上高度相似,可能导致内部竞争。华为需通过定制化开发、品牌运营等手段,帮助车企打造差异化标签。

可以预见,未来随着“华系车”生态的完善,中国汽车产业也有望开辟出一条“科技 + 制造”的创新路径。2025年的这个夏天,或许正是中国汽车产业新时代的起点。(鞠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无意中侵犯了著作权人的著作权,您可与本网联系,本网站将积极采取删除、屏蔽等处理。

发表评论
分享
收藏
评论

精选评论 0

暂无更多评论~
© 2017-2020 中国国家品牌网 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00498号-2